人工智能,是我們每一個人都不陌生的詞,因為這項偉大的變革,正在深刻改變我們的生活和工作。人工智能的春風早已吹到能源領域,而來自頂層設計的強力推進,讓這股春風呈現勁吹之勢。日前,國家發展改革委、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《關于推進“人工智能+”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》,標志著我國能源智能化發展進入系統化、規模化推進的新階段,一場智能革命重塑能源未來的變革,可能正在照進現實。
一、人工智能賦能能源革命:從“支撐”到“引領”
能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命脈,其穩定供應與綠色轉型關乎國家戰略安全與可持續發展。傳統能源系統面臨供需平衡復雜化、新能源消納難題、系統靈活性不足等挑戰,而人工智能憑借其強大的數據感知、分析預測和自主決策能力,為破解這些難題提供了全新思路。《意見》系統性提出在電網、新能源、火電、油氣、煤炭等關鍵領域拓展人工智能應用場景,正是要推動AI從輔助工具升級為重構能源系統運行模式的“核心引擎”。
熟悉我們這個行業的都知道,在新型電力系統建設中,AI可通過精準的負荷預測、智能調度和故障預警,實現源網荷儲協同優化,顯著提升新能源消納能力。在能源消費側,虛擬電廠、智能微電網等新業態依托AI實現分布式資源的聚合與優化,推動能源系統從“單向輸配”向“多元互動”演進。這種賦能不再是局部優化,而是對能源全鏈條的全局重構,標志著AI正從“技術支撐”邁向“產業引領”。
二、算力與電力協同:能源數字化的基石
《意見》特別強調“算電協同”機制,這是極具前瞻性的戰略布局。人工智能應用離不開算力支撐,而算力基礎設施本身又是能耗大戶。如何實現算力高效運行與綠色用能的平衡,成為能源智能化發展的關鍵。《意見》提出構建“綠色、經濟、安全、高效的算力用能模式”,正是要通過能源與算力的協同規劃,實現“算力賦能能源轉型,能源支撐算力綠色發展”的良性循環。
這一思路對能源企業提出新要求:一方面,需加快能源設施數字化改造,提升數據采集與治理能力;另一方面,應積極參與算力基礎設施的綠色能源供給,探索風電、光伏直供數據中心等新模式。例如,湘能楚天電力集團在新能源場站智能化運營中,正嘗試將邊緣算力與本地儲能系統結合,實現數據就地處理與能源就地消納的協同,這既是響應政策導向的實踐,也是對未來能源系統形態的積極探索。
三、技術攻關與生態共建:突破瓶頸需合力
《意見》直面當前能源AI發展的核心瓶頸,如數據孤島、算法黑盒、算力碎片化等,并提出夯實數據基礎、強化算力支撐、提升模型能力等關鍵技術路徑。值得注意的是,能源行業具有高安全性、高可靠性要求,AI模型的可解釋性、穩定性與抗干擾能力尤為重要。下一步,需重點突破多模態融合、輕量化推理、安全可信等關鍵技術,推動AI從“可用”向“可靠”“可信”演進。
同時,《意見》鼓勵構建“產學研用”協同創新生態,支持建設行業研發平臺與跨領域創新聯盟。這要求能源企業主動開放場景,與我們這樣的技術企業、科研機構深度合作,共同打造可復用的行業大模型與標準化解決方案。
四、未來展望:以智能化重塑能源生態
到2030年,我國能源領域人工智能技術有望達到世界領先水平。這一目標不僅意味著技術突破,更預示著能源產業生態的重構:能源企業將從“能源供應商”轉型為“綜合服務商”,通過AI驅動能源規劃、交易、運維等環節的價值再造;區域能源系統將呈現“去中心化”與“智能化”并存的特征,以城市、園區為單元的能源自治體將成為重要形態;能源安全也將從“被動防御”轉向“主動免疫”,通過AI實現風險預警與自適應調控。
對作為能源行業的參與者,我們深知轉型之路仍需克服技術成本、人才短缺、體制機制等多重挑戰。但《意見》的出臺無疑為行業注入了強大信心與清晰方向。可以說《意見》不僅是一份政策文件,更是一幅能源系統智能化轉型的路線圖。對湘能楚天而言,這是一次重塑核心競爭力、搶占未來能源科技制高點的戰略機遇。我們將以此次政策為導向,堅持技術驅動、場景引領、生態協同,全力推進“AI+新能源”深度融合,為實現能源高質量發展貢獻“湘能楚天智慧”與“湘能楚天方案”。
陳偉其
2025年9月26日